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话剧《柳青》观感

话剧《柳青》观感_第1页
1/5
话剧《柳青》观感_第2页
2/5
话剧《柳青》观感_第3页
3/5
话剧《柳青》观感 近期由西安话剧院推出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柳青》饱受关注。这部话剧不仅在于纪念这位人民作家逝世四十周年,更重要的是通过话剧再次向我们阐释了柳青的文学创作精神与文学态度,生动而形象地向我们揭示了柳青在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两端的”剥离”与”寻找”。 作为从延安解放区走上当代文坛的具有广泛力的重量级作家之一,恰如他所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吃苦耐劳,太”聪慧”的就不要干了。只有到生活中去,与人民一道前进,才能对历史进展及身处其中的人民群众的把握有一种高度的真实感,使文学建立在更宽阔、更深邃的历史事实基础上,成为同一时期历史应有的回响和轮廓。 话剧以柳青扎根皇甫,收集素材,写作《创业史》为叙事主线,以 1953 年、1958 年、1967 年及 1978 年为四个叙事单元,再现了这位人民作家扎根泥土,深化人民群众,记录时代创业者的真实历程。 正所谓”不受磨,不成佛”。在皇甫村柳青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亲身参加到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他观察着、记录着、塑造着在这场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实践中的人与事,在沉浮起落的时代潮流中柳青以”人民的立场、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怀”大写着属于人民的时代故事。 整个话剧舞台上始终存在这两个空间,一个是柳青的个人生活空间,一个是王三老汉及王家斌等乡亲们的生活空间。柳青伏案写作与乡亲们站在塬上群像构成一种相互暗示或象征,如何走入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逼真刻画他们展示这个群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忍辱负重对未来充满信心慷慨激昂的奋斗姿态。 从埋头伏案写作到与皇甫村民打成一片,自己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老汉。这段舞台上的距离便是柳青后半生写作《创业史》的现实距离。正如柳青认为,生活培育作家、锻炼作家和改造作家。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匠人。 1953 年全国土地工作基本完成,柳青辞去了长安县委副书记一职,把家搬到了距离皇甫村不远的常宁宫。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他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衣着装扮影响了他与乡亲们的深化沟通,在乡亲们心中他始终是”官”,对官或者说对权力的畏惧使得人们无法坦白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就阻碍了柳青深化了解了他们。 为此,柳青决定再次把家搬到中宫寺。他穿上了农民装,抽起了旱烟,剃了光头。他剥离了身份、地位、权力和名誉等这些束缚,带着妻儿在神禾塬上过起了”农民”的生活。 他加入王家斌的农业互助组,流露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话剧《柳青》观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