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超新星纪元》 读后感-《超新星纪元》趁寒假不忙复习了刘慈欣早期科幻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首先说下背景吧。大刘于 1989 年他 26 岁前后开始创作和发表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初稿完成于 1989 年 12月,经过 13 年四次改稿,才终于在 2024 年 1 月发表。那么就有两个问题:1.1989 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促使大刘创作。2.为什么历经 13 年、四次改稿才发表?要知道大刘的巅峰之作《三体》三部曲写于 2024-2024 年,2 年一本,可比《超新星纪元》快多了。 先说第一个问题:1989 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促使大刘创作。 1989 年大事摘录如下: 1989 年 1 月 20 日,美国第 41 任总统老布什就职 1989 年 2 月 15 日,苏联军队全部撤出阿富汗 1989 年 2 月 25 日,邓小平会见老布什 1989 年 5 月 15 日,戈尔巴乔夫访华 1989 年 11 月 9 日,柏林墙倒塌 1989 年 11 月 11 日,美国最大核动力航母服役 总结一下就是,美、苏、德重大转折,中美关系缓和,中俄关系缓和,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开始重建。在这个背景下,大刘天才地想出了这个设定:13 岁以上大人都被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宇宙射线致死,地球即将只剩下孩子。也就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极备战状态突然结束,历史来到了谁也没经历过、谁也无法预测的“悬空时代”。顺着这个设定,大刘开始了自己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就是没有大人(冷战)的世界将如何进展下去。 说几个我认为“天才的想象“的点: (一)山谷世界选拔小国家领导人,时间短任务重,通过游戏提炼出能用于管理国家的品质和能力。华华-决策者,对标国家主席; 晓梦-执行者,对标国务院总理; 眼镜-观察者,对标全国人大观察员、智库,吕刚-保卫者,对标军队。 (二)大量子计算机在新世界运行初期的作用,悬空时代的开始与结束。这段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新老两个社会秩序的短期内过度,正是科技力量的迷人之处。 (三)糖城时代,2 亿人的社区大会,虚拟发言者。这段再次借助科技力量探究新秩序的建立过程,民意的表达。 (四)南极战争游戏。我个人非常喜爱这段,网上热议的也是这段居多。孩子战争非常惨烈,孩子的思维完全不同于成人,他们对于死亡没有畏惧的概念,对赢得游戏有着更加执着的追求,但完全无法遵守成人世界的规则和克制。冷战阴云笼罩全世界 40 多年还未散尽,大刘作品里反复出现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艾布拉姆斯(坦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