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老师的“进退之道”老师掌握学科知识,并不必定成就一位优秀老师。假如老师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这位老师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智慧,这将是他的学生最大的荣幸。假如这位老师用学科知识证明自己的学科价值,这位老师表现出来的是演员智慧,这将是他的学生最大的不幸。 学科老师要么从相应学科的大学院系毕业,要么个人对所教学科有精到的见解。对老师本人来说,肯定是知识越多越好;但对学生学习来说,这多出来的学科知识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还很难给出定论。我曾在某省级重点高中听一位数学老师的课,这位数学老师出身名门(某重点大学数学系),讲解起数学题目滔滔不绝。在短短 20 分钟之内,分别用三种方法讲解一道高考数学难题,讲完之后很“谦和”地问学生一句:“你们都听懂了吗?”当我悄悄地问一位学生是否听懂时,学生说:“每种方法我都只听懂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并不足以让他得出正确答案。 一个相反的例子,我的高中化学老师每次上课讲完书上的例题和解题方法后,就问我们是否还有更简便的解题方法。最先我们还以为他在卖关子,可慢慢就发现他还真是“黔驴技穷”。于是,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比老师更有学问,当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其他同学更聪慧,就通过各种途径探寻解题方法。尽管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三种以上的解题方法,但我们却真正地掌握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正是这位看起来最“笨”的老师,却让我们深深地喜爱上了化学,让我们学会去思考化学,也自然习得了化学考试的能力。 课堂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老师,要么是学生。假如老师做了主人公,那么学生就成为配角或者观众。假如以学科知识的多与少而论,老师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可问题在于,老师是否应该做主人公? 老师的价值并不在于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而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效率高低。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代表了两种教学理念。在理论上,大家都认可教学偏“学”,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老师无法替代的。但在教育日常生活中,老师们不自觉地偏“教”而轻“学”。将教学定位为偏“教”,这使老师更容易体现个人价值。当老师在课堂上展现个人才华时,无疑这时的老师是幸福的。但问题在于老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是一位教育者的幸福还是一位演员的幸福?当老师把自己看作演员时,与学生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老师就必定面对“进”与“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