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误区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我的足迹遍布县内外,深化基层,走进新课堂,听了近百节的思想品德课,包括台州市、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进展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喧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老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泛,有的形式单调等。 例如,在 2024 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有一位老师上人教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这样一个提问:“在我们的校园里,地球上有哪些生命?”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像这样的设问,过于宽泛,答案是无边无际。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老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给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