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闫学老师课堂实录精华王崧舟 所有的好课都应能形成一个场,没有场的课不是好课.假如听课老师在听课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浸润其中,这样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精神相与,是一种生命交融的幸福.今日听闫老师的课,我的确身在场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卷了进去.说实话,全国许多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所听到的已不下十次了,包括我自己也曾经上过.但今日我倾听闫老师的课,我有几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是:闫老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这是我想不到的.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我们在闫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经意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 120 多个笔名;比如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比如当时万国殡仪馆出殡的经典的黑白照片;以及她向学生推举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以及《亚洲周刊》把鲁迅作品评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影响中国历史的 100 个人》一书中对鲁迅的评价……这些使我们觉得闫老师的课是基于比较宏大的鲁迅的语境之下,整体感觉这个课非常丰厚,无论是信息呈现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的大语境下,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以为这一课上得非常大气. 我第二点没想到是:对于我们一定会关注的文本里的几个小故事,比如谈碰壁,救助车夫,关怀女佣,闫老师敢于做出大胆取舍.认真回味一下就可以发现,闫老师在处理的时候,每个小故事只截取了一个立面,让学生从这个立面走进鲁迅人格当中的一个立面.这样的方式就跟我们以往的线性的,平面的处理完全不一样,而是立体的,一个面一个面切入的.比如谈水浒,通过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让学生来辩一辩,鲁迅先生对周晔是在批判吗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学生讨论后,闫老师一点,点到鲁迅人格上的侧面,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对孩子的那种无限的慈爱.这是一个侧面,引到其他的方方面面.再比如谈碰壁,闫老师也只说了一个面,读读这些对话,你觉得哪些话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诸如黑洞洞的,碰壁之类需要思考的词语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又很自然地凸显出鲁迅的另一个侧面——横眉冷对千夫指.所谓他的作品作为匕首,作为投枪,他是那个社会的良知,那个社会的正义,都得到了丰满的解读.接着救助车夫,老师又抓了一个侧面:让你最感动的细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