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中日沟通的重要承载者文史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朝代之一,同时也是中日两千多年的沟通史中转为密切的一段时期。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沟通的使节——遣唐使,正是两国这段沟通的重要承载者。 遣唐使的百年兴衰 从公元 7 世纪初至 9 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任命了19 次遣唐使,其中实际成行 16 次,3 次任命后因故中止。若再排除1 次为迎接渡唐后回日本的“迎入唐大使”和 3 次为送还访日后回唐朝的“送唐客使”,正式派遣的遣唐使为 12 次。 遣唐使团官员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成员包括掌管祭祀的主神和水手翻译船师医师阴阳师画师乐师工匠以及警卫等各类人员,类别将近 30 种。此外,还有若干留学生和留学僧跟随使团一同赴唐。可以说,遣唐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外交学术科技工艺音乐美术航海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为了更好地把握遣唐使的进展演变,学者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遣唐使的不同分期。日本学者藤家礼之助根据遣唐使的目的和内容,将其分为初期盛期末期三个时期。 初期从 630 年舒明天皇派遣第一批遣唐使开始,到 669 年天智天皇派遣第五批遣唐使为止。这一时期的遣唐使可以说是隋朝时期遣隋使的延续,其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唐朝的制度典章以及佛法。初期遣唐使团规模小,一般为两艘船,人数少,往往 100 至 200 人左右,组织也不严密。 盛期从 702 年文武天皇派遣第六批遣唐使开始,到 752 年孝谦天皇派遣第九批遣唐使为止。此时的遣唐使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唐朝。使团具有相当的规模,使节阵容齐整,一般为 4 艘船,总人数在 500 人左右。为此,日本古籍《万叶集》中常常以“四只船”来称呼遣唐使团。除了数量方面的变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质量的变化。盛期的遣唐使人才济济,如名垂史册的粟田真人藤原清河大伴古麿等人。此外,在遣唐留学生和留学僧中,诞生了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大和长冈玄昉等人。 末期从 777 年光仁天皇派遣第十批遣唐使开始,到 838 年仁明天皇派遣第十二批遣唐使为止。末期的遣唐使在规模和组织上并不弱于盛期,但不管规模多么庞大,组织多么完整,这一时期的遣唐使已呈现出明显的衰退征兆。最终,宇多天皇接受菅原道真的建议,于 894 年正式废止遣唐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遣唐使的衰落直至最终废止呢?综合学者们的讨论,大致有以下四个因素。 首先,盛极一时的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不安,国势日渐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