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经营体制与治理结构一、中央企业体制改革回顾(一)中央企业体制改革的背景改革以前,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中国的国有企业是通过中央各部的“条条”和各级地方政权的“块块”分别加以管理的,当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政企不分,无人负责。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又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众多部门对国有企业实行直接行政干预而不承担经济责任。第二,两权不分,国有国营。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传统中央企业都是将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理论上把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与国家直接经营相混同,将国有企业称为“国营企业",形成了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特征。同时,国有资产所有权与行政权合一,并依附于行政系统。国有企业的决策机制和经济地位行政化,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附属物。第三,国资管理,中央集权。国有资产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缺乏积极性和灵活性.第四,中央各部,“五龙治水"。在中央政府层次,则是各个部门“五龙治水”,讲权力人人有份,问责任无人负责.正是这种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导致了国有企业管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国有资产难以流动,各级政府直接支配国有资产,各行政区独立配置资源,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所有权管理主体多部门并存,不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专责化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行政集权和指令性计划窒息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企业缺乏独立的经济利益,外无压力,内无动力,躺在政府身上过日子,效率低下。这些弊端在客观上要求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因此,在对僵化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体制改革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体制改革的顺利推动也必定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二)中央企业体制改革进程中央企业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伴随国有企业改制的历程而逐渐进展形成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978 年底-1984 年: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2)1984 年-1993 年,以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试点改革阶段;(3)1993年以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战略性改组为特征的改革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实行放权让利、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承包、租赁、股份制试点等方式来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