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疑病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疑病障碍_第1页
1/6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疑病障碍_第2页
2/6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疑病障碍_第3页
3/6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版)—疑病障碍一、概述疑病障碍(hypochondriasis)在 DSM-5 中被称为“疾病焦虑障碍”。在 ICD-10 以及 DSM-5 中,疑病障碍均被视为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亚型。ICD-11 认为疑病障碍的症状符合强迫相关障碍中的核心特征,即反复出现的认知及行为特征。此外,疑病障碍与“强迫及相关障碍”之间在任务相关的神经激活类型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将其归入“强迫及相关障碍”中。国外社区调查数据显示,疑病障碍平均患病率为 4.2%(根据 DSM-III 或DSM-W 或 ICD-10 诊断标准)。我国报道的疑病障碍患病率约 1.02%。〜2.59%。,目前尚缺乏成体系的全国流行病学资料。本病无明显遗传特点,且很少在 50 岁以后首次发病。该疾病的症状以及病程具有慢性波动性特点。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疑病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情绪障碍、人格特点、医源性诱因、躯体疾病均容易促发本病。目前生物遗传学机制以及心理社会机制为主流假说。目前关于生物遗传学的研究较少。在遗传学方面,一项纳入 72 例疑病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与 97 例正常对照亲属的研究中发现,两组被试疑病障碍的发生率相近;生物学方面,相比于健康对照者,疑病障碍患者的血浆神经营养因子-3 和血小板 5-羟色胺水平降低,垂体体积更小。目前研究发现,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前扣带皮层喙部的活动低下。但由于目前关于疑病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方面研究较少、样本量小,且多为横断面研究,因此疑病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仍在继续研究中。不同的心理社会理论描述了患者发生疑病障碍的过程。其中认知行为模式认为,该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持续的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受到威胁,产生这种焦虑的原因是患者对正常的躯体感觉有异常强烈的感知,并将其曲解为严重躯体疾病,然后患者会寻求各种方式来确认自己的身体健康。精神动力学派认为疑病障碍是一类自恋型神经症,其发生与自我相关。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疑病障碍主要是指患者担心或者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患者诉躯体症状(患者的注意通常集中在身体的一或两个器官或系统),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结果,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经常造成过度医疗,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患者体验痛苦,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二)临床评估若怀疑为疑病障碍患者,在诊断之前,临床医生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以及物理检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疑病障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