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613 传播理论硕士硕士入学考试试题第一部分 传播理论(共 150 分)一、解释下列概念(6×5 分=30 分)1、群体压力2、传播流3、意见领袖4、知晓权5、理解二、简答题(4×10 分=40 分)1、“沉默的螺旋”假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2、为何说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3、“把关”过程的实质?4、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分类的意义是什么?三、理论分析题(2×20 分=40 分)1、传播学研究中的概略理论。2、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功能理论四、论述题(2×20 分=40 分)1、 “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及其现实意义。2、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及其意义。第一部分 传播理论(共 150 分)一、解释下列概念(6×5 分=30 分)1、群体压力答案: 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组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2、传播流答案:传播流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和影响,通过多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3、意见领袖答案: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常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提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4、知晓权答案:是西方新闻理论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1945 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先使用了“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的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理解其政府工作状况的法定权利。5、理解二、简答题(4×10 分=40 分)1、“沉默的螺旋”假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答案: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互相作用的成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醒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2、为何说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答案: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互相连接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制度化传播是为了培养群体意识,保证群体机能的稳定,它所强调的传播的社会功用。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可以归为制度化的传播。而非制度化的传播是为了确立个体意识,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发展,怎样处理和其他群体组员间的关系,个人传播和人际传播可以归为非制度化的传播。3、“把关”过程的实质?答案:(1)大众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