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质量评价及奖励方案根据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我区现阶段教育改革与进展的需要,重新修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明确“知起点、比提高、看出口”的评价机制,以评促教,全面实施素养教育,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区基础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可持续进展。评价遵循如下原则:1、全程评价的原则。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进行跟踪式全程评价,注重在原有基础上的自我提高,鼓舞不同学学生共同进展。2、全科评价的原则。评价涵盖小学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学、品德、综合实践和心理健康等 11 个学科,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实施素养教育,为学生终生进展奠定坚实基础。3、分类评价的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将开设学科分为考试学科和非考试学科两大类进行分类评价,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提高教学质量。4、全面评价的原则。卷面考试学科评价包括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价、质量抽测、单项能力验收三方面;非卷面考试学科评价包括执行课程计划情况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价、学生技能评价或作品评价。第一部分:小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对象:汽车产业开发区所属城区学校汽车产业开发区所属农村学校评价学科:中小学非毕业班所有学科评价办法:考试学科和非考试学科两大类。一、考试学科评价中学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等九个学科;小学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小学评价起始年级为三年级。1、评价内容: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考核、质量抽测、单项能力验收.2、评价形式: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考核和质量抽测由老师进修学校统一组织,考核结果作为教育局教学质量年度奖励的依据;单项能力验收由学校定期自行组织,过程资料要作为教学工作督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评价方法如下:(一)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价包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60%)+质量评价即形成性测试(20%)+能力抽测(20%)。教研部门将实行“不固定时间、不按学校顺序、不提前通知"的做法,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性听课、形成性测试和能力抽测.1、课堂教学效果(60%)为了体现公平性,要自主选择各层次上课老师。上好“常规课”是对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要求.为了强化常态课的有效性,对评价标准作了相应调整.2、形成性测试(20%)所谓形成性测试是指在听完一节课后当堂进行的测试(测试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在体现阶梯性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