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式启航让医学生毕业后真正“会看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02-13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发展汇报》。从今年起,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式启航,这在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原则化”医生 医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这是我国的一种普遍现象。过去,一名医学院 5 年制本科生,毕业前有 1 年在医院实习。不过,这种实习只是在各个科室轮转,而不是学习怎样看病。到了硕士阶段,在医院实习六个月左右,毕业后仍然无法独立看病。 由于缺乏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医学生毕业后水平相差悬殊,分到县医院是县医院水平,分到大医院的是大医院的水平。面对同样的疾病,不一样的医生有不一样的水平。而在美国,无论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医生的诊断水平相差不大。其本源在于,中国医生没有实现“原则化”培养。和发达国家医生相比,我国医生成熟期平均晚以上。 国际上,临床医师的培养必须通过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医学毕业生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之前,都必须接受住院医师培训,有的还要深入接受专科医师培训。 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7 部门联合印发了《有关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开始实行。6月,教育部等 6 部门出台《有关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近期,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要采用“5+3”模式。“5”指的是医学类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毕 5 年医学院校的教育;“3”是指医学毕业生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医院),接受 3 年的医疗实践训练,着重培养临床诊断能力。培训结业考核通过后,颁发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此后,获得培训合格证将作为执业注册和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确定了 559 家培训基地医院,重要是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说:“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的是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原则化医生’,处理我国临床医师水平高下悬殊问题。” 培训学员待遇不低于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水平 根据规定,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有三类:单位委派人员、面向社会招收人员、硕士。其中,面向社会招收人员是指未与单位确立人事、劳动、工资关系,自主参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