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第三章 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二节 古代社会的教育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第四节 20 世纪后来的教育第四章 教育学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第二节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第三章 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一、教育的特点1. 是人类故意识到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2. 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3。 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4. 教育手段重要是身教、言传,两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5。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组员,人人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6. 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7。 男女教育有区别,本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一样,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一样,所受教育不一样。男性劳动侧重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采集、种植、家务和纺织。8。 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9。 教育与原始宗教和典礼有着亲密的联络.原始宗教和典礼自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奴隶社会的教育1。中国《礼记》记载,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目的是让奴隶主阶级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出现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2。西方(1)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国,9000 户奴隶主统治着 25 万多奴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常常引起奴隶暴乱,斯巴达奴隶主为了维持统治,尤其重视军事弹压。因此,斯巴达的教育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健的武士。学习内容重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竞技五项”.雅典是一种商业、手工业、航海业发达的城邦国家,实行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