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填空题1.教育的来源有生物来源说、心理来源说、劳动来源说三种说法,代表人物分别是托儿诺与沛西 · 能 、孟禄、前苏联教育学家.其中劳动来源说又叫教育的社会来源说,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符。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3.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的原则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为教育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5。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6.西周时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构成。7。宋元明清教学的基本教材与考试根据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和《诗》、《书》、《礼》、《易》、《春秋》 . 8.古代印度的教育被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教手中。9。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也叫书吏学校。10.古代希腊与罗马贵族子弟聘任家庭教师,较低阶级弟子才进私立学校。1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12.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13。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社会。二、名词解释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规定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2。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教师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仅指教师.教师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3.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他是教育的对象与学习的主体,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其地位与教育者是平等的.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