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体行为的理论模式可用( )来表达。 A.B=f(Pa、b、c·Rm、n、o) B.B=f(Pa、b、c……·Em、n、o……) C.B=f(P·G) D.B=f(P·L·E)2.观测者以自己的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测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支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措施称( )。 A.案例研究法 B.观测法 C.调查法 D.心理测验法3.形成知觉的第二个阶段是( )。 A.组织 B.解释 C.选择 D.观测4.个体往往注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而忽视那些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这重要是由于( )。 A.投射 B.晕轮效应 C.知觉的防御 D.首因效应5.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对多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在分析比较多种方案的基础上择优选用。这重要是根据( )。 A.系统分析原则 B.对比择优原则 C.时效原则 D.可行性原则6.个体的行为的体现为:情绪变化剧烈、主观易于冲动、性急脾气暴臊,此气质属(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7.有的理论学家把行为改造型理论称为 ABC 公式,其中,B 表达( )。 A.行为的起因 B.行为的过程 C.行为自身 D.行为的成果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 )对人际吸引的重要性。 A.靠近性 B.熟悉性 C.相似性 D.互补性9.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把决策程序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 )。 A.确定目的 B.提出预测 C.确定方案 D.核定价值准则10.群体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群体发展了凝聚感,组员们互相产生了好感,并与群体获得认同步,这时群体处在 ( )。 A.规范化 B.震荡 C.形成 D.有所作为阶段11.个体由于他人在场或同步参与,活动的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属于( )。 A.群体增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从众现象12.在下列多种形式的沟通中,( )中组员的满足感最高。 A.轮式 B.Y 式 C.链式 D.全方位型13.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组织中,一般是采用( )较为合适。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专制型领导为( )。 A.俱乐部型领导 B.团体式管理 C.任务式管理 D.中间型管理15.日本的自主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 A.成就需要论 B.双原因理论 C.期望理论 D.公平理论16.Z 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威廉·大内 B.勒温 C.卡斯特 D.斯金纳17.在鼓励理论的分类中,期望理论属于( )。 A.需要型鼓励理论 B.状态型鼓励理论 C.过程型鼓励理论 D.动态型鼓励理论18.最早用试验证明群体中从众现象是( )。 A.梅约 B.阿希 C.斯金纳 D.弗罗姆19.在处理冲突的两维模式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