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解读汇报人:xxx2023-12-23CATALOGUE目录•引言•高血压流行病学和现状•高血压诊断和评估•高血压治疗原则与目标•高血压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并发症防治与长期管理01引言高血压流行趋势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不断攀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防治现状与挑战尽管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足的问题。指南更新的必要性为适应高血压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有必要对指南进行更新。目的和背景指导临床实践新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提高防治效果通过推广和应用新指南,有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提供最新科学依据新指南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防治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南更新的意义02高血压流行病学和现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普遍性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影响着各个年龄段和人群。隐匿性高血压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危害性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高发病率低知晓率低控制率尽管高血压如此普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知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比例仍然较低。030201我国高血压现状和挑战包括年龄、性别、遗传、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饮酒等。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肥厚、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靶器官损害高血压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03高血压诊断和评估诊断标准与分类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分类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1级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为2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为3级高血压。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首选袖带式血压计。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取坐位,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测量方法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注意事项血压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评估。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靶器官损害评估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发症情况,将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等级。危险分层靶器官损害评估与危险分层04高血压治疗原则与目标高血压治疗应采用综合性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个体化治疗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患者应坚持服药和定期随访。长期治疗治疗原则与策略03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患者降压目标值应更严格,一般应降至<130/80mmHg。01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为<140/90mmHg,年龄<65岁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02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为<15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mmHg。降压治疗目标值青少年高血压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如无效或合并其他疾病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并重,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需要迅速降压,一般采用静脉用药,密切监测血压变化。特殊人群降压治疗策略05高血压药物治疗0102利尿剂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效果。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RAAS,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