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碎片化管理心理导读: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鲁迅先生一定也是具备了利用喝咖啡这种碎片化时间的能力.我常被学生问一个问题:你是大学老师要带课,又在外面做讲座做培训,又在网上教我们做简历,还有时间玩微博微信,一年还能出几本书,我们做学生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你是哪里来的时间做这么多事情?而且我们觉得像写书这样的事情,离不开大块的时间,你一天到底睡几个小时?这个问题也是很多职场人共同的苦恼。上班后你要兼顾工作和生活,你的时间会变得支零破裂,想做一点正经事情都抽不出整块的时间。还有人抱怨像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媒体工具,原来是想用来打发碎片化时间的,慢慢上瘾后,总是忍不住去刷屏,结果你很难静心完整地只做一件事,原来想用碎片时间发微信,发微博,结果我们反而习惯让大块的时间被碎片化,失去了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假如解决这一困境?有的人提出要恢复专注静心做事的能力,这是一条出路,但我认为绝大多数人不能奢望通过重新获得大块时间来解决问题.在读大学阶段你还有找到大块时间做事情的可能,但在职场,你是不可能指望你能轻易挤出大块时间做工作,有句老话:计划不如变化快。在现代职场,总的趋势就是工作时间越来越被碎片化,没有微博微信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时间早就被电话,邮件,QQ,会议打断成了碎片,而微博微信这样的移动媒体只不过加剧了这一趋势而已.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是人有没有办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系统的工作?或者说在碎片化时间工作模式下,我们依旧能够保持连续和整体化的思考,同时又不丧失对时代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多数人会有一种误会,认为重要的工作一定需要大块的时间来完成,比如写一份方案,难道不就是需要至少一个上午不受打扰的时间吗?事实上我们认真回忆写方案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下笔有如神,给你一个宁静的时间段,你可以一蹴而就;第二种情况,你写了好几个开头,都无法深化下去,只能换个时间再写。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答案很简单,写起来顺畅的方案往往是因为你原来就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积累,所以给你一个宁静的时间段就能下笔千言.假如你对要表达的问题缺少积累,给你再多的时间也无法写好.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意识到,有些工作的确需要大块的时间,但假如不是提前做够铺垫,这些大块的时间并不会有效率。所以我自己的习惯是“五分钟方案法"。也就是说:一份完整的方案=5 分钟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