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章 宏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种地区)在一定期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期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GDP 是一种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一般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2.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按生产要素酬劳计算的国民收入,它等于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的补助金。也就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期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酬劳,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3.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一种经济中的国民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之后(如扣除企业未分派利润、企业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PI)。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4. 失业率:是反应经济社会中失业状况的一种指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5. 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后者是用此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二、简述题1. 使用收入和支出措施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首先,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期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当计入本期的 GDP 中,即避免反复计算;另一方面,国内生产总值是以最终商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计算,因而中间投入不应计算在内,即应避免反复计算;第三,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表达的,因而有名义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分。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阐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 GDP 要通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GDP=名义 GDP/GDP 折算指数。作为 GDP 折算指数的一般是价格总水平。2. 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应分析的关系怎样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国经济在一定期期内经济运行的一种结算。它可以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衡量。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假如忽视记录误差,支出与收入核算的国民收入恒等。假如经济处在匀衡的运行之中,可以认为,经济的运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