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38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构造把握文章思绪所谓“文章构造”,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搭配。从近年高考来看,所选用的论述类文章早已突破了老式的“三段论”构造模式,展现多样化,重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考生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绪,理清它的构造。详细来说,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方论证等论证措施;要详细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设问角度:1.划分文章的构造层次,并将其概括出来。2.规定弄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析文章构造,把握文章思绪”虽然不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却是重要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离不开对文章构造层次的梳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背面的题目。史学的“求真”与“向善”① 史学有什么功用?这是许多史学工作者常常思索的一种问题。有关史学的功用,众说纷纭,但有两个方面应当是最基本的,这就是“求真”与“向善”。② 史学作为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其存在当然以历史的存在为前提。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怎样认识已经消逝又具有客观性的历史,是史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正如李大钊所说,“凡学都因此求真,而历史为尤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重要是以“符号”形态存在的,我们认识历史一般是通过对历史记载、遗迹、遗物等一系列“符号”内涵的分析与综合而靠近历史本来的面貌。在“求真”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像是破解历史之谜的“侦探”,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求得真相。③“求真”当然重要,但史学仅仅停留在“求真”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这个“鉴”的过程就包含着价值判断,历史要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假如史学丧失了价值判断,不能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其功用无疑会大打折扣。在这方面,古代史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国史学一直有知古鉴今、惩恶扬善的老式。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作为经典的史学著作,《春秋》的这一巨大功用,就来自书中那种立场分明的道德评判倾向,体现了史学“向善”的力量。西方史学也是如此。古罗马史学家李维之因此要撰写 142 卷的《建城以来史》,就是要通过反应先辈创业之艰来鼓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其着眼于整个罗马国家的存亡。④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