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初中体育与健康“武术-—健身棍”教学讨论与案例评析 蔡 将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教高级) 一、健身棍教学内容及分析 在 2001 年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已被列为必修的重要内容,这将对武术的普及和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武术在体育课中的教学教育功能非常强大,武术具有磨练意志,培育道德情操的功能,对学生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武术历来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等武谚来激励学武者躬行实践,坚持常年不懈并持之以恒地锻炼,武术不但可以锻炼身心,增强体质功能,还可以培育练习者勤奋刻苦,果敢坚韧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武术还具有技击特点,通过学练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方法,能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水平四(初中阶段)课程内容部分,运动技能学习要求,需要学生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武术类运动项目的 1 — 2 组技术动作组合,如基本掌握并运用 9 — 10 个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等。初中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包括:健身拳、健身棍、对练三部分,本次讲座只对健身棍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分析。 (一)棍的起源与进展 棍术被誉为百兵之祖,是有一定的道理。中国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棍是最早的兵器之一。早在原始时代人类便利用树枝制成的棍棒进行防备自卫和猎取食物,但此时的棍棒仍属于人的本能活动和生产活动,还谈不上棍术,但这种萌芽状态已具有了棍术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展,在古代战争中,棍成为兵器之一。由于战斗的需要,比现在的棍要长得多,约有 3 米多长。战争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积累了棍的攻防方法,而且随着认识的不断升华,方法不断提高、补充、进展,逐渐形成了棍术.当棍从战争中的兵器植根到民间,人们用以防身、健身,便出现了更为丰富的棍法,并逐渐进展成为现代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棍术”。 明代俞大猷《剑经》、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等对棍的击法均有详尽论述。 棍术的进展概括有两点: 第一,每经过一个朝代,棍术都有所进展。其重点是明代,明代是中国武术进展集大成的历史时期,也是棍术进展最鼎盛时期。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是善于使用棍的名家. 第二,在历史上,少林武术闻名于天下,少林棍术更是威名远扬,而且少林棍是少林武术的主要器械之一。但是,少林棍术并非全诞生在少林寺,而是兼收并蓄了中国武术界各门棍法演化而成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