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新闻媒介总体格局的探讨——有关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设想李良荣从 1987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 20 余年中,伴伴随新闻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国新闻媒介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媒介构造,媒介信息市场显得空前繁华,媒介信息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但与此同步,以数量增长为主导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听来的媒介整体构造散乱,规模效益低下以及媒介市场竞争的无序、混乱等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 整合和优化媒介构造、提高媒介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范媒介竞争市场已经作为一种急等处理的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以为,要较为彻底地处理这一问题,不能停留在局部的,微观的媒介数量上得调整,而必须下决心从宏观上对中国新闻媒介的基本格局作战略性的整体转换,即变化过去的与行政区域划分对应的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建制的报、台制,转而建立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新格局,并在此新格局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并建立新型媒介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下一世纪新闻媒介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构造基础和制度模式。 一、媒介格局现实状况:行政壁垒下的四级建制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新闻媒介整体格局的决定性原因,就我国而言,政府的宣传需要,社会的信息需求以及媒介自我发展的成长机制是推进媒介格局演变的基本力量,此外,现代国家都市化进程、市场发育程度、国家区域发展差异等也是影响和制约媒介格局演进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直至 1956 年前后,通过清理整顿,公私合营、合并改组迅速完毕了对于旧中国遗留下的新闻业的全面改造,与解放区原有的新闻业相融合,确立了新闻媒介的国家所有制,依托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网。与计划经济体制对应,媒介资源也体现出鲜明的行政指挥色彩;媒介建构基本与国际行政等级相似、自上而下按中央、省、地(市)纵向分布、横向分割;媒体在行政上接受各级地方党委、宣传部门领导,同步又在业务方面接受本系统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媒介自身很少决策权。在此后直至 1987 年的 20 余年间,三大媒介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数量虽不停有所增减,但此种构造布局特点则一直保持下来,行政权力分割下的区域壁垒和部门壁垒从此深深制约着我国媒介格局的变化。 这种行政壁垒下媒体格局确实立,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三点:一则由于国家初创,巩固政权是第一位的需要,党和政府首先通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