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联动战场多岗位流动多部门联动2007年3月5日,《嘉兴日报》“嘉兴时评”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与之相伴,“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开始运行,这种工作机制的特点在于它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工作方针,打破新闻实地采访和新闻评论写作互枴隔离的传统弊端,强调评论以采访为基础,评论从采访中来,紧扣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务必使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的启迪陸,吸引和感染读者,指导和服务读者。有别于“一部电脑一张网,一篇评论满天飞”的传统评论写作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评论工作机制,记者署名被冠以“本报评论记者某某”,“评论记者”兼具着记者与评论员的“双重职责”,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事实,同时也要在第一时间发表对这个事实的判断与评价。这种全新的工作机制,不仅给评论写作提高了难度,也给评论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嘉兴日报》经过5年的实践,通过不断创新,在评论人才的引进、评论人才的使用、评论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一格的路子。人才使用多部门联动实施全新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引进人才之后,为用好人才,《嘉兴日报》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首先,是版面保证。一版设立的“嘉兴时评”,除有重大时政活动外,一般情况下坚持版面优先发表评论。其次,考虑到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探索性,评论记者的月奖金相对于其他部门上浮20%。第三,评论记者是一种岗位名称,并不是指评论部时具体的某个人,其他部门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写出的评论稿件,一样可以纳入到评论记者名下,报酬与评论部成员写作的稿费相同。在新闻来源方面,新闻评论部门不像其他采访部门,有固定的条和线,特別需要解决新闻来源问题。目前一是要求评论记者努力建立自己的网络,除此之外,努力建立起评论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一是热线联动。在每天上午的采前会上,对热线逐一分析,第1页共4页从中找出新闻价值比较大的线索,然后安排评论记者深入实际采访。比如2007年4月3日我们发表的《服务窗口能否延长营业时间》一文,就是根据读者的投诉而采写的,由于评论建立在详细的采访基础上,事实准确,对有关部门震动很大,他们很快就做出了整改措施,效果非常好。二是与其他采访部门联动。为了调动其他部门的联动积极陸,报社规定,采访部门与新闻评论部联动的稿子,可以在考核上适当加分。这样一来,其他部门的记者非常乐意把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告知评论部,一起联合采访。一方负责新闻稿件,一方负责评论稿件,互不冲突又互相联系,紧密配合。比如20XX年3月中下旬,受谣言影响,嘉兴出现了一股“抢盐风潮”。针对这一突发事件,《嘉兴日报》党报热线和新闻评论部联手,针对事态进展情况,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报道。在相继推出《市民争购加碘盐,市盐业公司表示,市民不必恐慌—有能力确保市民用上盐、用好盐》《为确保市场供应,市盐务管理局、市物价局昨表示:让更多市民更方便地购盐》等多篇新闻报道的同时,3月18日《嘉兴日报》头版刊登评论《为什么没必要对“盐”恐慌》,针对“抢盐风潮”产生的动机,有针对性地做了分析和解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读者的恐慌情绪。这种多部门的联动,积极意义还在于:首先,建立起了立体化的舆论监督格局,影响力得到更大提升。比如20XX年12月,XX市南湖区消协发布一则数据:在其备案的39起美容类投诉中,针对郎泉护肤品有限公司一家的投诉就达14起,该公司打着“免费美容”及赠送小礼品的幌子,诱骗顾客进店体验,实则是变栢的强制消费,对此有关部门答复:证据不足,无法查处。《嘉兴日报》党报热线记者就此于12月13日、14日、15日连续发表三篇报道,有关部门对于报道的事实都认可,但还是无动于衷,认为证据不好掌握,12月16日“嘉兴时评”发表《“14起投诉”羞了谁的脸。》,从评论的层面指出:“14起投诉”并非一日井喷而出,而是历经数月一件一件积累而来,第一次投诉,可以回答“证据不足”,当面对“14起投诉”,时间跨度如此长的情况下,还回答“证第2页共4页据不足”,表明没有人去现场认真调查,属于行政不作为。在立体化的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