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1】西周的分封制重要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的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处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领地内却是大宗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的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央官制重要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中央官制特点:秦朝中央的重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地方郡县制由来: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提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郡县制重要内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集权的发展发展:汉朝—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北宋—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步设通判负责监督;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君主专制演进: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北宋强化—宋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选官、用官制度变化:汉代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络起来,有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宰相制度的废除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后来不许再立丞相内阁的出现过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性质: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