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计算机四级数据库考试复习数据模型1.数据模型的三要素(1)数据构造 数据构造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Object Type)的集合。这些对象和对象类型是数据库的构成成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数据类型、内容和其他性质有关的对象;一类是与数据之间的联络有关的对象。前者如网状模型中的数据项和记录,关系模型中的域、属性和关系等。后者如网状模型中的关系模型(set type)。在数据库领域中,一般按照数据构造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进而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分类。如层次构造、网状构造和关系构造的数据模型分别称作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对应地,数据库分别称作为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2)数据操作 数据操作是指对多种对象类型的实例(或值)所容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在数据库中,重要的操作有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两大类。数据模型定义了这些操作的定义、语法(虽然用这些操作时所用的语言)。数据构造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而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两者既有联络,又有区别。(3)数据的约束条件 数据的约束条件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指在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络所具有的制约条件和依存条件,用以限制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的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保证数据的对的性、有效性和一致性。2.概念模型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关键和基础。每个 DBMS 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为了把现实世界中的详细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络表达成 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人们首先必须将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络进行抽象,转换为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然后将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机器世界的数据模型。也就是说,首先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成一种信息构造。这种信息构造并不依赖于详细的计算机系统和 DBMS。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一计算机系统上某一 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因此,概念模型是从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种中间层次。现实世界的事物反应到人的大脑之中,然后人们开始认识这些事物,通过选择、命名、分类和组织等抽象工作之后形成概念模型,并进入到信息世界。•顾客(user) 关怀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事物的属性及其互相关系。例如,顾客也许关怀他的顾客及其属性,如顾客地址、银行帐号等等。顾客也关怀自己的定货帐目,如谁订的货、订的什么和订多少等等。•系统分析员(analyst) 同样也关怀现实世界,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