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他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获解放。1952年在陇川县户撒地区成立了阿昌族自治县(区级),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县江东区高粳田乡、梁河县遮岛区的丙介乡和关璋乡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乡。 据元代史书记载,阿昌族是金齿区域的8种民族之一,明、清史书多写为“峨昌”或“蛾昌”。因居住地的不一样,尚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有梁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阿昌族普遍信奉小乘佛教。阿昌族重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数百年来,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解放前,阿昌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土地私有,可以自由出租和买卖。1955年秋开始,党在阿昌族地区开展了和平协商土改,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和领主、地主的剥削,其经济、文化、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阿昌族重要节日有会街节、窝罗节、泼水节等。阿昌族严禁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白族白族重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人口159.48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奉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老式,《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感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自治州大理已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轻工业都市。白族的老式节日诸多,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此外尚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礼仪重要有:对客人,无论与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顾,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