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1 洞桩法施工技术1 前言1.1 工艺原理“PBA"洞桩法的原理就是将传统的地面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即在地面先做基坑围护桩,然后从上向下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必要时加撑防止基坑变形,开挖到底后从下向上施工框架结构)和暗挖法进行有机结合,即在地面上不具备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条件时,改在地下提前暗挖好的导洞内施作围护边桩、桩顶纵梁、顶拱共同构成桩、梁、拱(PBA 即为桩 Pile、梁 Beam、拱 Arc 三个英文字母的简称)支撑体系,承受施工过程的外部荷载,然后在顶拱和边桩的保护下,逐层向下开挖土体,施工内部结构,最终形成由外层边桩及顶拱初期支护和内层二次衬砌组合而成的永久结构体系。1。2 工艺特点⑴ 在非强透水地层中,将有水地层的施工变为无水、少水地层施工,避开因长期降水引起的费用增大和地表沉降,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降低施工措施费。⑵ 在水位线以上地层中开设的导洞内施工钻孔桩,利用其“排桩效应”对两侧土体的支挡作用,可减少因流沙、地下水带来的施工安全隐患。⑶ 以桩作支护,稳妥、安全,也有利于控制地表沉降量,避开了中洞法、CD、CRD、双侧壁导坑法多次开挖引起地面沉降量过大的缺陷和对初期支护的刚度弱化。⑷ 与中洞法、CRD 法等暗挖法相比,临时工程量相对较少,结构受力条件也好,相对经济合理。⑸ 对结构层数限制少,适用范围较广,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变形相对较小,对保护暗挖结构附近的地下构筑物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有利.特别适合距桩基和高层建筑物很近的地下工程的施工,边桩本身可起到隔离桩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构筑物安全的目的。⑹ 在桩、梁、拱承载体系形成后,有较大的施工空间,便于机械化作业,从而加快进度。1。3 适用范围适用于周边环境复杂,施工受地面、地下建筑物影响大,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高,地下水位较高且补给性强的地下工程。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2。1 洞桩法施工步序“PBA”洞桩法施工步序如图 2-1 所示。第 1 步:超前加固地层,先开挖近地面建筑侧导洞,超前另一侧导洞不小于 2。5 倍洞宽。第 2 步:导洞开挖支护完成后,用特制和改进的钻机由内向外跳孔施工钻孔桩,凿除桩头后,施作桩顶纵梁。施工时预埋边拱型钢(格栅)连接件。第 3 步:在导洞内施作主拱钢架拱脚(即拱边段)。第 4 步:浇筑拱边段后进行背后空隙回填,回填高度一般距钢架预留接头 30~50cm。第 5 步:超前加固地层,环形导坑法开挖导洞间的拱部土体,施作初期支护,必要时设置临时竖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