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季节和情绪等变化的影响,人体的自律神经尤其容易失衡,就会出现多种不适,诸如头昏、胸闷、疲倦、胃口不佳、失眠……等。若是去医院就诊,医生也看不出是什么详细的病症。这种状况很有也许是由于体内的“痧”气所致,在临床上有诸多疾病与不适,皆可称为“痧症”。 一、什么是“痧”? 中华民国中医抗衰老医学会理事长王剀锵指出,“痧”是一种瘀结,也就是指体内存在的不平衡状态。“瘀”有阻塞之意,由于体内受阻塞而使得气血不通顺,而气血不通顺,则深入产生疼痛不适。人体是由数以万计的微小细胞所构成,细胞与细胞之间彼此透过血管神经、经络互相连结,因此,当体内有障碍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运作时,就会产生凝滞、瘀塞,于是形成“痧症”。也就因此有“百病皆可发痧”的说法。[/url][/url] 远在清朝时期,邵新甫就曾于《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粟。”也就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反应在皮肤表面上,出现红点如粟的疹点。这种现象也称作“痧胀”和“痧气”,这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病症,而是属于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症。[/url][/url] 二、让体内的气更畅通 中国医学有许多流传千年的民俗自疗法,刮痧就是其中一种广为民间应用的非药物疗法的生活医学,同步也是“中国老式复健医学”的一种方式。中医强调的是一种“气”的医学,肉眼虽看不见,但却具有功能在体内运作。依中医理论而言,人体是一种有机的整体,身体的各个器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且具有自控调整的系统。而我们的皮肤更在身体自控调整系统当中,饰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那是由于人体透过皮表对外接受信息,同步对内传达命令,由此内外互通的连系,于是才能产生自我调整的效应。[/url] 基本上,“刮痧”是由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老式中医疗法所演变而来,因此“刮痧”在某个程度上,跟经络有相称关系,刮痧的作用机转就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并透过皮肤表面加以刺激来达到效果。 古人认为,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而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则有饥饱劳逸。一般在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以致体内的气为之失调,容易使人引起“痧症”。痧症是一种气的失调,就是瘀积于体表或是经络内的有毒物质。实际上一年四季均有也许会发生“痧症”,不过一般还是以夏秋之际最为常见。[/url] 三、刮痧是一种经络疗法 身体的经络“内连脏腑,外络四肢皮(皮肤)节(关节)”。王剀锵举例阐明:“当肚子痛的时候,会感觉肚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