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务局思想政治交流深秋时节,沿古老的长城登上燕山之巅向远处眺望,蔚蓝色的港湾里停泊着一艘艘万吨巨轮。高亢而深沉的汽笛声不时地在港湾上空响起,使**港--这座现代化的能源输出大港更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然而,当我们走近港口发现这生机与活力更多的是来自驾驭那些现代化设备的港口职工,来自那些踌躇满志的新一代管理者。先转观念再转轨**港,一度令兄弟港口羡慕不已。能源主枢纽港地位,国家大量投资,拥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运输设备,当国家对全国沿海港回均“下放”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时,惟独**港成为“独生子”。这些都足以让秦港人骄做和自豪。那几年,**港的职工腰板儿拔的夯儿直,胸脯拍得夯儿响.地方小厂的女孩子要是想嫁港务局的工人,就非得有模有样不可。谁曾想,几乎是一觉醒来便风光不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对**港已经没有了计划保证,港口货源逐渐被周边港分流。天依然是那片天,海依然是那片海,可是码头上来往的巨轮少了。1997年,港口吞吐量比最高年份减少近600万吨,连续保持多年的全国第二大港的位次拱手他让。外部是金融危机挟来的外贸出口煤炭锐减,周边港口群雄逐鹿般的发展与竞争;内部则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港老大”的架子难放、经营服务水平的滞后。此时此刻,秦港人切切实实地感到,跑北京、找部长真的不管用了,必须面对现实,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观念滞后必然导致行动的迟缓,要转轨必须先转观念。局党委在深刻理解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础上,确立了“转变四个观念、树立四种意识,推动全员走向市场,带动港口改革发展”的主导思想,紧接着,一场全员性的“秦港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大讨论”历时一个多月,在那些日子里,秦港入感到从未有过的亢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胸中激荡。从局领导第1页共5页班子到中层管理人员,从机关到基层班组,层层讲港口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人人为港口发展献计献策,近千条意见和建议传递着职工对改革的期盼,凝聚着港口“主人翁”的一腔热血。“大讨论”教育了职工,使大家树立起忧患意识与竞争意识;“大讨论”教育了决策层,加快发展、争取主动是惟一的选择。一项项建议、意见转化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转化为港口发展的宏伟蓝图……转变观念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艰难的过程。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存,使港口内部形成的官商作风积重难返,“吃拿全要”、不给好处不办事,以岗谋私、野蛮装卸等问题屡禁不止。部分职工在玉米拆口倒袋作业中,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和公司承诺制度,先后割坏货主的上千条麻袋;某公司在装卸“母亲号”货轮过程中,有关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货运员不看水尺,不验水舱,擅自签字,造成多装300o吨煤炭的重大责任事故。质量、服务引发的问题让各级管理者刻骨铭心,更引起局领导班子的反思: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港老大”的架子没有彻底放下来,必然造成港口生产经营管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抓队伍素质。抓港口形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功能。这步棋走好了,才能激活全局。以“窗口”带港口1997年7月,**港务局文明创建工作正式启动。首批确定的20个文明“窗口”,分布在港口对外业务交往。生产调度指挥、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对外,“窗口”成为一面镜子,映照着港口的整体形象;对内,“窗口”成为样板,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与此同时,以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为核心的一系列具体措施相继出台,人人担起优质服务的责任,主动接受货主用户监督。每一个岗位都建立和完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优质服务标准,使质量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得到解决。文明创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义沿着这第2页共5页条线,展开了优质服务的具体行动,全局140多个“窗口”努力打掉官商作风,全力塑造港口的文明形象。文明创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一个支点,从这个支点撬起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深化。铁路运输公司东港站,连续几年抓文明创建尝到了甜头。带动了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职工队伍面貌也大大改观。40o余人的基层队,连续5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