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的心灵之旅【摘要】二战后,日本现代文学发展速度与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日本传统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得日本文坛曾一度冷寂,一直到村上春树的小说《且听风吟》出现后,才又卷起日本文坛崭新的文学狂潮《且听风吟》诞生于作者文学创作的初期,并且呈现出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因此在村上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心灵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 1979 年获得群像新人奖的作品,也是时年 29 岁的村上登上日本文坛的处女作。小说主要讲述了“我”在 21 岁的夏天从东京回到家乡,和朋友“鼠”度过了一个百无聊赖的假期。这期间邂逅了“左手没有小指的她”,继而发生了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同时鼠也经历着感情上的困顿。然而无论是刻骨铭心,还是短暂的相互依偎,最终都渐渐地隐入时间的长河,成为过眼烟云一、超越道德的情感《且听风吟 》里情感的 “真实 ”常常忽略了道德 、理想 、传统的局限和束缚,传统的评论是“解放个性、放飞心情”。 “那以后一次也没见过。 睡不着觉的夜晚倒时而想起她,仅此而已。 ”这是与“我”与“睡过觉的”第一女孩,似乎互不相欠,互不牵连,情感干干净净。 整个小说中的情爱故事似乎都是这样子的,甚至于在树林里上吊的第三女孩,“我”的态度是这样的,对于死亡,虽然没有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但能“妙不可言”,可见已经异曲同工了。 这种感情表现在文学史上的确不是传统的,但仍是东方的———或者说,以东方文化思想消解了现代都市情感的躁与痛,让它趋于平和,趋于自由,最终归于风中,且听风吟。在这个小说中基本上没有“坏人”,人与人之间也基本上不存在着对与错,更为重要的是,小说里的人物都没有什么生命的罪孽感———而在西方现代文学中这是常见的思想主题, 因为西方文明的根基在于古希腊悲剧意识和基督教义———村上春树显然没有,在他的思想情趣中有的只是东方式的忧郁或者说日本式的“物哀”情绪,即使他的小说披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外衣。 说到底,东方传统文化的美绝不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的悲剧美,而是把生命的孤独或人生的苦痛做自由的呈现, 以达到消减甚至于“美化”的目的。 所以我们才能在“风”中反复听到《加利福尼亚少女》的优美旋律。 从美学的意义上讲,《且听风吟》呈现的不是西方式的“壮美”,而是东方式的“优美”。《且听风吟 》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