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末,在人本主义价值观、正常化运动和融合思想的社会基础下,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人性、重视使用教育策略处理刻板行为,因此首先在美国兴起了积极行为支持[1]。刚开始的时候,积极行为支持的应用范围更多地是局限在家庭和社区,到了 90 年代末,才逐渐开始应用到学校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三级预防。到了 20 世纪初,教育开始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积极行为支持被当做一种有效配置与整合教育资源的途径。现在,学术界对积极行为支持的定义是积极行为支持是应用行为分析(ABA)的一个分支,它是将行为分析方法用于应对由自我伤害、攻击、破坏财产、异食症、违逆等行为产生的社会问题,是指为在社会方面获得重要行为改变而进行的积极行为干预技术及其系统应用[2]。应用行为分析科学的迅猛发展为为积极行为支持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3]。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积极行为支持主要有七个特点:强调对行为保持一个积极与支持的态度,相信行为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更加注重团队合作,采用适当的行为训练方法,注重三级预防,在效果评估方面注重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终身的发展与规划。刻板行为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性动作,广泛地存在于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中,但以自闭症为主,刻板行为又分为自伤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关于刻板行为发生的确切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生理因素和和会社会环境都会引发刻板行为的发生。比如有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前耳垂功能异常[4]、执行功能异常[5]、异常的感觉加工过程[6]都与刻板行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特殊学校的课堂中,刻板行为不仅影响了自闭症儿童自身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也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秩序,因为造成刻板行为的原因极多,即便是同一种行为,也会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行为也存在着相同的功能。所以有必要对刻板行为进行功能分析,而积极行为支持就是基于功能评估的行为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刻板行为的发生。据了解,在特殊学校,学校里的教师大部分都会采用惩罚或隔离的方法来消除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效果的持久性性差,学校里的教师很少采用积极行为支持干预方法。据统计,至 2009 年年底,美国实行积极行为支持的学校已多达五千三百余所[7]。我国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对学校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初始时期,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