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科版《新时代数学》九上第 24 章《相似形》第二节《相似三角形判定》的第一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节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并具备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后,讨论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方面 ,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还是证明其他三种判定定理的主要根据,所以有时也把它叫做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育学生实验、猜想、证明、探究等能力,对掌握分析、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正确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猜想和归纳能力,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进行有关推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感悟数学知识的奇异无穷。(2)、通过主动探究、合作沟通,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探究[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有关证明 [教学方法] 探究法[教学媒体] 直尺、 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1、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方法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4、相似多边形的定义5、比例的性质二、复习引入 (一)复习1、相似图形指的是什么?2、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二)引入 如图 1,△ABC 与△A’B'C’相似.图 1记作“△ABC∽△A’B’C’”, 读作“△ABC 相似于△A'B'C'”.[注意]:两个三角形相似,用字母表示时,与全等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对于△ABC ∽△A’B’C’,根据相似形的定义,应有 ∠A=∠A', ∠B=∠B’ , ∠C=∠C’, ==。[问题]:将△ABC 与△A’B’C’相似比记为 k1,△A’B'C'与△ABC 相似比记为 k2,那么k1 与 k2有什么关系? k1= k2能成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