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边缘人形成的原因及转变策略的研究 摘要:诗歌是古老悠久应用最广泛的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底蕴深厚地位不可动摇。诗歌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学习能丰富高中生的想象力,对审美、感知、创造的能力的培养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堂中常常出现一些参与度不高甚至完全不参与的学生群体,我们把这一类群体称之为教学边缘人,基于诗歌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对高中学生群体的诗歌教学边缘现像的分析来谈谈如何做好这类群体的转化。随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浪潮的日益推进,学界对于诗歌的研究日渐丰富,在诗歌教学测略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就现在语文诗歌教学现状来看,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很好的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其中有部分理论过于宽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真正对诗歌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并且这些理论的立足点大多容易忽视边缘群体的特殊性,不利于诗歌教学边缘人的转化,本文将立足于现今诗歌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从学生与教师本身出发来探究诗歌教学中游离于课堂中心的学生的转化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以及学生本人最大限度的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是边缘人身份转化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策略。一:教学边缘人的概念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 K·勒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跟随他的研究思路罗伯特、帕克于 1928 年发表了《人类的移民与边缘人》提到了边缘人,并且将边缘人界定为“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边缘’解释为:“一是沿边的部分;二是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这正和帕克所提出的边缘人概念相契合。当前在教学上对边缘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边缘人是处于课堂上中间部分的学生,二是认为边缘人指没全部参加教学活动哪部分,脱离课堂中心的学生,现实中叫这部分学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可能在某方面没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学习上不积极、不主动、甚至逃避学习,他们具有非恒定性,一旦得到某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很容易转化为学习上的主人。边缘人这一名词在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直到20 世纪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