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春之声》音乐叙事【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 年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中国经济已与世界接轨,中国的社会发展,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此时,重读王蒙在 20 世纪 80 年代第一春创作的力作《春之声》,更能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使人更加叹服王蒙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关键词】《青春之歌》;音乐;叙事王蒙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就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破除清规戒律的胆识,写出了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震动了文坛,崭露了文学才华。然而,因其作品“干预”了生活,他竟被错划为“右派”而发配新疆。1979 年夏,他得以平反昭雪,举家迁回阔别多年的北京。“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生活经历,使他得到“二十年的生聚和教训”。面对纷至沓来的新生活,他长期积累的创作素材,蒙受压抑的创作激情,终于如火山爆发时的岩浆奔涌而出,仅 1979 年至 1981 年就创作出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春之声》是其代表作,登载在《人民文学》1980 年第五期上,并荣获 1980 年优秀小说奖。一、《青春之歌》评析《春之声》讲述的是刚刚从欧洲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归国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岳之峰回家过春节的所见所闻所感,时间是 1980 年。从作者选材和编织故事的时间看,其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岳之峰,一个实地考察、体验过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国科学家,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回“家”。不言而喻,岳之峰当然具有了“世界”眼光,准确地说应该是西方眼光。值得注意的是,岳之“峰”的高度当然是因为在西方的留学造成的,并且他的专业也是国际通用的工程热物理学———如果要给当年的瓦特颁发学位的话,大约也是这种吧。当初中国辗转从德国引进了社会科学,今天已经轮转到了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了。在归心似箭地踏上“故乡”路的开始,科学家岳之峰产生了许多不适应。一时间,他难辨东西,“无论魏晋”。不知“我”是谁,不知情之所归?出国考察三个月,体验了现代化德国舒适、高速的飞行,此时要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一样,在闷罐子车里熬两小时四十七分钟才能到家,他辨别不出火车行驶的方向。《春之声》虽然在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到了两种文明高低不同、差异明显的氛围中,随着岳之峰思绪的变化和叙述的发展,先进与落后的对比自然成为了鼓舞人们奋发的伏笔。但岳之峰对待两种现实情境、两种文化面貌的态度无可辩驳地说明:在表征文化现状、为国家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