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 1 行,字数 300-500 )由于国内对漫才的研究较少。漫才是一种日本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的对口相声中,表演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逗哏,另一个捧哏,相当于主角和配角的关系。传统的相声艺术中,就有“三分逗,七分捧;捧逗合缝活精彩。”的熟语。意思是说:在对口相声中,逗哏虽然是主角;但是,它的艺术功能只占到百分之三十。捧逗是配角,其艺术功能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之多!相声艺术在给人们创造幽默与欢笑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理想道德魅力的人格。同为传统的艺术形式的落语基本只在寄席(曲艺场,观看搞笑节目的剧场)上表演,而漫才除了寄席以外,在电视的上镜率也非常高。其基本要素:ツッコミ(相当于相声的捧哏)、ボケ(相当于相声的逗哏)已经大量的融入到了各种电视节目之中。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漫才的研究,不仅对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我国曲艺研究者研究日本的曲艺也很有帮助。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 1 行,字数 1000 左右)关于漫才的研究,可能由于漫才本身是日本的表演形式,国内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在日本的研究,都是采取的笑的乖讹说,即:笑是通过在概念的对比中,由于不一致而产生的这一说法进行分析的。早期的研究有韦尔奇·野村(1996)的「落語「長屋の花見」のユーモアとフレーム分析」(落语《长屋的赏樱花》的幽默及框架分析)、小泉保(1997)的「ジョークとレトリックの語用論」(笑话和修辞的语用学),这两篇文章分别以落语和笑话为中心对笑进行的分析。其后有関綾子(2002)的「おかしみの生成における言語操作の構造-漫才を資料として-」(笑料生成中语言操作的构造-以漫才为中心-)、安倍達雄(2004)「笑い言葉-漫才における「フリ」のレトリック-」(笑的语言-漫才中“引子”的修辞)、安倍達雄(2005a)「漫才における「ツッコミ」の類型とその表現効果」(漫才中“捧哏”的类型及表达效果)、安倍達雄(2005b)「漫才における「ボケ」の質的特徴と形態的特徴」(漫才中“逗哏”的性质特征和形态特征)等对漫才构造的分析。 韦尔奇·野村(1996)是以落语为中心,利用框架理论对落语进行的解释。其中心思想为根据框架理论的内容,人在理解谈话内容时会将很多的框架活化或是不活化。当人们通过谈话获得新的信息时,人们总会将新的信息所产生的知识框架和固有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