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小学生普遍的心里状态,了解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家庭和社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对策。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用省编教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认可度不高,认为枯燥无味。从心理健康课的设置上可知,小学的学生新入学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上课频率为一年级到四年级是每周一节,到了五六年级后心理健康课调整为间周一节,课程相应减少了。而有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分年级、大小、时间,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何况五六年级的学生伴随着年龄增大,并且处于青春期、叛逆期还有小升初的压力,这几种问题叠加,心理问题势必增多,所以心理健康课的设置不合理。(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大多数由非专业人员从事,多是语文教师或是道德与法制老师、校医等。这些老师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能得心应手,在授课时也常常照本宣科。专业心理教师业务水平高但是人数偏少。小学大部分都是兼职心理教师,而专职老师较少。由于专职心理教师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所以他们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就得心应手,也相应的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对各类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喜爱程度。(三)家校合作一体化水平较低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家庭、表现在于学校,因此家长和学校都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家庭与学校之间是不经常进行联系与沟通的。家长和心理教师缺乏沟通,就不能形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力。家校互动不充分,因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了解方面有所欠缺而学校方面,心理健康教师大多都由兼职教师担任,他们事务繁忙,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就造成了家校联系的断裂。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的改进策略(一)重视课程主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学校在实施省编教材的同时,应该基于本校实际,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共同研究讨论,集思广益,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