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创新与进展摘 要:本文通过引用相关理论成果、最新讨论进展、典型成功案例,论述了粮食安全水分定义内涵的变革、偏高水分粮食概念的创新、安全水分理论的进展、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突破以及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从侧面印证了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创新过程,希望对我国粮食仓储科技和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有所借鉴。关键词:粮食储藏,安全水分,生态储粮,创新1 安全水分概念的历史沿革与进展创新在粮油储藏学中,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使粮食处于安全储藏状态所对应的水分数值,称作粮食的“安全水分”。对粮食储藏而言,安全水分无疑是最重要、最可靠的水分界限。在储粮实践中,粮食水分只要控制在安全水分值以内,统称为“安全粮”,在正常情况下,一年四季均处在稳定的储藏状态中,可长期安全储藏;当粮食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值时,即称为“高水分粮”,其生命活动极其旺盛,容易引起发热、霉变等储粮隐患,甚至造成坏粮事故.从安全水分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明确得知:安全水分与温度范围是密切相关,它是建立在温度、水分对储粮安全性影响联合作用基础上的。事实上,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粮食的安全水分值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种安全水分值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随温度变化着的临时性的安全水分值很难直接应用于储粮实践之中,为此,国内储藏专家在总结大量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借鉴国外相关理论讨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禾谷类粮食的安全水分是以温度为0℃时、水分安全值18%为基点,在0~30℃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5℃,安全水分降低1%”的经验规律,用于指导储藏过程中对粮食水分的选择和控制。众所周知,粮食储藏温度始终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长期储备(泛指储藏时间超过 1 年的储备)的粮食,若按上述经验规律,会因一年四季环境温度的变化,造成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安全水分值。若依此在季节变换或温度变化时适时调整粮食水分,显然是很难操作,也不符合粮食仓储的工作实际.在综合考虑了影响粮食长期储藏安全性的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最终将粮食需要过夏这个关键因素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并以次作为确定粮食安全水分值的主要前提.在原商业部 1987 年 10 月颁布试行并实施至今的《粮油储藏技术法律规范》的“粮油储藏质量标准”条款中,特别在“按水重量划分储粮等级"的说明中,除明确了“粮食水分超过安全水分标准”的称为“高水分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