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制作工艺流程 俗话说,膏方补不补看医生,灵不灵看药店,膏方制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膏方的品质。传统膏方究竟是怎么熬制的?熬制过程中有什么讲究?历经几百年这些讲究还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膏方的起源膏方最早宋朝就有了,到了明清的时候才进展成膏方药.清朝的时候,开始流行吃膏方,但都是有钱人吃的.每年冬天,有很多老板、官员都会让坐堂医生给他们把脉,医生会根据他们个人的情况开滋补的膏方。解放后,一些绸厂、丝厂的老板来开膏方,平常老百姓吃不起。那时有些药号做膏方的药工每个月就有一百块工资,在当时这可是大数目了,要抵人家一年的工资了.医生开的药方要拿到药房审方,经验老到的药师一看药方,就能明白顾客的需求,并根据医生开的方子配料。有时候,老药师也能给开方子的医生提有用的意见.那时候制作膏方一般都是在顾客家里完成的.浸泡药材是做膏方的第一步,一般都要浸泡 4 到 8 个小时,要用冷水,这样才能把药材中的蛋白质浸出来。之后开始煎煮,我们叫“煎煮清膏".煎药的炉子是广东陶炉,用白炭做燃料。第一道煎煮,开始时用武火加温,沸腾后改用文火慢煎。为了防止粘锅,要用竹铲不断搅拌。沸腾后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后,看到水面与药面齐平,或者有沸腾的气泡从药中冒出来,就用铜勺将药和药汁从锅里捞起,装入竹篓或布袋,放到药榨上压榨.榨后的药材放入铜锅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煎煮榨汁。三次榨取的药汁合并后放在一起沉淀。沉淀的药汁用筛过滤放入铜锅,用文火加温,并不断搅动,防止焦化,直到形成稠膏状。这时用竹片取一点滴在干燥皮纸上,没有水迹,就是清膏了.滋补膏收膏的时间要凭经验把握。用竹铲挑起锅内膏转一圈,假如膏成薄片状往下流,行内称“拉大旗",这时把果品、人参粉等加入调匀,马上出锅,放在消毒过的容器里就好了。现在是怎么做膏方的?好膏需要好药材。最好的药,才能做出最好的膏方,所以在做膏方时,对膏方药材的道地性要求很高,古代本草谈药材必谈产地,以示正宗。同样一味药,道地药材的价值要比普通药材高 1—2 倍,甚至更高,也只有好药材,得力才会高。只有用好药,配好方,才能熬出好膏方,祛病养生保健康.一般阿胶、人参等是膏方“君药”, 最为中医保养所推崇.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不但是滋阴 补血 之上品,而且可以保持膏剂的稠厚度,是收膏必备之药。所以对于熬制膏方,阿胶的正宗性和地道性也很重要。《本草纲目》明确记载,“阿胶,出东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