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之托物言志一、托物言志之定义: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纳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行、思想、感情等。举例:(小到一只小虫、一粒沙子、大到宇宙星辰、山川湖泊。)小草、小花:平凡而不平凡梅兰竹菊:志向、情操高尚等(君子四友:桃运吗)老鹰:目光长远(比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托物言志最常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出现。举例: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方,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于谦(1398 年 5 月 13 日-1457 年 2 月 16 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加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二、托物言志题目答题逻辑:① 首先推断是否是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