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5 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5 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2、5 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 《2、5 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1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 版)中所提出的“老师应当依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驾驭相关的学问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阅历;要有利于提高发觉和提出问题的实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增加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这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模型是数学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节目交谊舞、圆圈舞叠罗汉舞选人数,学生发觉人数必需是 2、5、3 的倍数,激发探究欲望。再结合导学案,学生视察沟通发觉 5 的倍数只要是个位是 0 或5,从而在心中形成肯定的模型,数的倍数的特征首先应看个位。通过验证,发觉个位是 0、2、4、6、8 的数都是 2 的倍数。新知的形成自然而然。另外,本节里,总结出的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本身也是一个数学模型。学生利用模型,相识奇数偶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其实,每堂数学课均可以形成一个核心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是师生进行探究的结果,是一种数学学问;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阶段是由师生在课堂上构建出的数学认知结构。因而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索建模是建立一个什么数学模型。课堂上构建出一个简洁、清楚、应用性强的数学模型,会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作为一线老师,理清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探讨好每堂课中所应建立的数学模型,才能有效的设计好整个建模过程,让学生真实的体验数学的魅力。《2、5 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 今日教学了 2、5 倍数的特征一课,课前我们印制了百数图发给学生并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在百数图上分别画出 2 的倍数和 5 的倍数,分别视察 2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这课的学问点的发觉相对还是较简洁的,课始让学生小组沟通自己找到的数对不对,沟通自己视察到的特征。全班沟通时我发觉大家说得都很好,找到了 100 以内 2 的倍数和 5 的倍数的特征,老师提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