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 防護手冊與傳染途徑分析彭明輝清華大學教授民國九十二年五月卅一日序言 當絕大部份的人都不想要再閱讀任何與 SARS 有關的深化分析時(5/31),我終於編寫完這本 SARS 防護手冊與傳染途徑分析。比較清楚地說出醫院傳染模式和院外傳染模式的主要差異,較準確地估算飛沫傳染的距離,以及什麼時候該洗手(不是籠統而毫無重點地說勤洗手),也說出為什麼只要挑重點時刻戴口罩和洗手,而不需要整天戴口罩、整天洗手。 寫一本自己覺得沒有人想要讀的東西,是一種非常奇怪而且尷尬的處境。不過,既已許過心願,就把它完成吧。也許還有少數人會想要知道這場浩劫實際上是怎麼發生的,也許以後有人會想要考掘這一段歷史知識。 再者,假如會像國外流行病學專家預言地再有一場更致命的流行性疾病,這本書還是有機會在第一時刻提供一重要的參考。譬如說:第參章的「SARS 口罩防護原理」已經指出口罩可以防護任何型態的空氣傳染與飛沫傳染,大家不需要把囤積的 N95 口罩丟掉,說不定以後還用得著。再譬如說:第貳章「飛沫可以傳多遠」的分析模式,可以協助大家盡快判斷出一些可能的傳染模式和防護重點。 這本書也許紀念價值高過於實用價值。所以,我基本上是根據各章的發展過程編排章節次序。當然,除了第參章的「SARS 口罩防護原理」是較早完成的(五月中旬),其他各章都是在在五月底完成的。會拖這麼晚,是因為我先搜尋、彙整、分析了大量的網路資料,再據以建立出一些指標性的重要案例分析(詳見「社區大學 SARS 資訊網」),最後才能在這些案例的基礎上,較嚴謹地進一步估測出各種傳染途徑的重要性,以及做出較精確的數量級判斷(譬如:飛沫傳染絕大部份發生在兩台尺以內的距離)。這需要時間(其實,前後也只不過花了五、六週的時間而已)。 SARS 來時一陣風,去時又一陣風。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很難估測。人命代價少了,但是台灣人或許也將一如 921 的災難一樣,事件還沒有過已經急著要「恢復日常生活」。921 大部分的災民在大家的遺忘中從這個社會的集體記憶裡消逝掉,只剩下親人孤單的記憶和一輩子深刻的痛楚;醫院裡還有數百人在與 SARS 搏鬥,但大家已經在狂歡的心情裡準備迎接 WHO 的畢業典禮。台灣人的魯莽、粗暴、率直、天真、自私、沒耐性、爆發力強等等我喜歡與痛恨的特質,在 SARS 風暴裡更加纖毫畢露地一一展現在我眼前。在這場人人自危的危機裡,竟然整個社會沒有人能生產出人人自保所需要的知識;而擁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