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P 教学法在民俗学教学的运用 [摘要]民俗学是高等学校文科专业的专业大类选修课,常常会遇到学生兴趣不高情况。以可视性、参加性为原则的 VIPP 教学法可利用好有限的课时,最大限度地展示民俗学丰富精彩的面貌,促使学生参加到教学过程中,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提升自主、参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VIPP 教学法;可视性;参加式;民俗学 一、什么是 VIPP 教学法 ( 一 ) VIPP 教 学 法 的 定 义 。 VIPP 是 英 文VisualizationInParticipatoryPrograms 的缩写,将 VIPP 方法运用于教学中,称之为 VIPP 教学法,中文译为参加式可视性教学法[1](P68)。VIPP 教学法以知识的可视性为基础,以培育素养和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广泛参加教学、教与学互动为主要特征。VIPP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巴西成人教育家 PaoloFriere。他认为成人的学习并不需要新知识,而是充分利用他们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重新认知和理解社会与环境。因此,参加式的探究式学习是 VIPP 教学法的一个主要原则。而可视性学习则基于人类接受和消化信息的有效程度。心理学讨论表明:人们所猎取的知识 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2](P2-5)。所以,可视性学习是 VIPP 教学法最基本的特点。(二)VIPP 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进展经历了被动接受型教学模式、启发接受型教学模式、参加讨论型教学模式。被动接受型教学模式将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进行注入式教学;启发接受型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其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学生在课堂上是主动积极的;参加讨论型教学模式则更进一步,把学生培育成推理缜密的“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学习者在老师创设的平台上参加讨论课题、查阅资料、实践、讨论和分享学习成果[3]。VIPP 教学法即为参加讨论型的教学模式。其理念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价值观,认为老师不再是权威,老师是协助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是平等的关系,老师的作用是创设合适的学习平台,与学习者共同探究问题。(三)VIPP 教学法的原则。1.可视性原则。VIPP 教学法的关键是可视性,通过形象可视的材料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感知,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