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调唱名法”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 “ 首 调 唱 名 法 ” 是 由 英 国 女 老 师 S.A. 格 洛 弗(SarahAnnaGlover,1786—1867)发明的,这种渐变的识谱法很快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为很多国家的社会音乐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首调唱名法”是以“移动着的 DO”为基础,就是说,“首调唱名法”中,DO 的位置和高度可以使移动和变化着的,但各个音级却有着确定不变的唱名和全半音关系。例如,无论在任何大调中,它的第一级音都唱作 DO,第二级都唱作 Re,第三级都唱作Mi,以此类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首调唱名法”适合业余学生学习。“‘固定调唱名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建立在绝对音高概念上的唱名法。它是同基本音级的绝对音高相关联的,以‘绝对音高听觉’为基础,能够直接快速地感知乐音的绝对音高。”[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固定调唱名法”适合专业音乐学生学习。“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首调唱名法”与调式体系紧密联系,所以作曲家们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一般常常使用首调思维。在使用钢琴进行即兴伴奏时,使用首调思维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键盘和声的布局。这样说来,无论是在专业音乐实践中还是业余音乐活动中,首调思维都有其实际运用价值。但由于首调唱名位置是随着调的不同不断在移动的,所以缺点在于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中调高的纵向关系。在现代作品中,作曲家常使用离调、转调等作曲手法,这样的作品显然“首调唱名法”是不太合适的。而“固定调唱名法”其优点和缺点恰恰和“首调唱名法”相反,其在进行音乐听觉思维时能很快将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用音名确定下来,而且更便于视唱一些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但在用钢琴即兴伴奏时就很难快速准确的进行键盘和声布局。 二、对于“首调唱名法”的不同观点 虽然“固定调唱名法”有其优势,但培育这种唱名法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甚至是从小进行训练。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固定调唱名法”是一种专业的唱名法,甚至认为是一种高级的唱名法。“首调唱名法”是建立在相对音高概念上的唱名法,使学生们在视唱中降低升降号多而带来的难度。听音范围也控制在了7 个调式音级范围内,听觉难度也就自然而然减小了。在运用和选择过程中许多学者不看好“首调唱名法”,卞祖善老师甚至认为“让无数掉进收掉陷阱的学者不能自拔”“都是简谱惹得祸”等看法。但是果真如此吗?杜亚雄老师却持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