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房四宝The Four Treasures Of Chinese Study第一集 [博采]这是中国式的书写方式,跃动的白纸黑字,千年绵延,或以恬静,或以豪放的形态,闪耀在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再现一枝花朵绽放的颜容,到描绘崇山的仪态,从记录人类的思想和理想,到见证情感与知识的沟通、传播。在纸上,在笔下,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像笔墨纸砚这样,嵌入到中华名族的感觉中枢。华夏文明的巧思——中国文房四宝。 广博丰饶的,孕育书写工具的温床。从原料的采集,到工艺的演进,笔墨纸砚技术的诞生与流变,蕴含了物尽其用的朴素情感,绽放出器物与心灵对话的智慧灵光。 深秋的山道,有一条通向毛笔的秘径。 (佘征军)“关键那个兔皮是不是山里面的,我们要把它看清楚了。老王” (老王)“来看兔皮啊” 每一次收购兔皮,佘征军都要亲自把关,一位优秀的笔师,必须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面对摊晾的兔皮,从皮板的颜色与质地上,佘征军一眼就能看出未来毛笔的品质。进入秋季,野兔新长的细毛,是制作毛笔笔头的最正确原料,秋毫。 (佘征军)“野兔性子比较急躁,它一般是很难逮到的。它的野性比较重。” 同一只兔子,部位不同,毛的质地也不一样。 (佘征军)“像这样的毛是很好的,这种紫毫是最好的,尖是一种叫黑尖。是黑颜色的你看。” 秋去冬来,笔工格外忙碌。曾经蛰伏的紫毫,在下初露锋芒。黄村,隶属。,古称宣州,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制笔中心。当地人信任,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州。一个冬天,佘征军开始又一次精心制作。作为制笔高手,他需要做出自己满意的毛笔,在即将到来的春天祭拜笔祖蒙恬。“我们所有的做笔的,都拜蒙恬为我们的祖师爷,因为蒙恬在两千多年以前,把这个手艺传给我们,我们现在就靠这个手艺吃饭。” 蒙恬,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因统率三十万军北击匈奴而青史留名,同时,他发明毛笔的传说流传久远。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组织严密的军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作为这支队伍里的将领,蒙恬的征战岁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战报、文书,然而老式的毛笔,却不能满足便捷书写的需要。原始的制笔工艺,笔头通过丝线包裹在笔杆外围,然后涂漆加固,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因为笔头的中空结构,容易分叉,影响到使用效果。在作战间隙,蒙恬组织聪慧的部下对毛笔进行了关键性的工艺改良,将笔头嵌入腔,由外裹式到嵌式的形制改变,使笔头和笔管融为一体,新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 (佘征军)“又圆又光亮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