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导学案〔老师版〕〔老师版〕课 题:《五人墓碑记》 时间 班级 一、根底知识积累:1.注音蓼洲〔liǎo〕 逆阉〔yān〕 旌旗〔jīnɡ〕 湮没〔yān〕 皦皦〔jiǎo〕 赀财〔zī〕 缇骑〔tí jì〕 抶仆〔chì〕 溷藩〔hùn fān〕曷〔hé〕 逡巡〔qūn xún〕 投缳〔huán〕 赠谥〔shì〕 户牖〔yǒu〕 詈骂〔lì〕 冏卿〔jiǒng〕 废祠〔cí〕 缧然〔lěi〕 缙绅〔jìn〕 猝发〔cù〕傫然(lěi)2、释义以旌其所为:“旌〞,表彰,表扬。 按诛五人:“按〞,追究,查办。然五人之当刑也:“当〞,受,面对。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发〞,拿出。那么噪而相逐:“相〞,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偏指其中一方,此处偏指“他〞〔毛一鹭〕。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或〞,无指代词,有人。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有〞,无指代词,有人二、课文探究导引〔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2〕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为何而死?〔3〕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提示:五义士是颜佩韦、念如、马杰、扬、周文元。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展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说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4〕在此根底上划分段落层次。根据容,全文可分为几个局部?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一局部的段意。提示:可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为四个局部第一局部〔第 1 、 2 小节〕:叙写修五人墓缘起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第二局部〔第 3 、 4 小节〕:叙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第三局部〔第 5 、 6 小节〕:表达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第四局部〔第 7 自然段〕:补叙贤士大夫。 第二种:全文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第 1—4 小节〕:表达“五人之皦皦〞。 第二局部〔第 5—6 小节〕:议论“五人之皦皦〞。 第三局部〔第 7 小节〕补叙贤士大夫。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教案课时编号:016 课题:《五人墓碑记》 第一课时主备人: 慧 备课 2024 年 3 月 2 号 使用 教 学 目标1.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