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文字素材1

《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文字素材1_第1页
1/3
《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文字素材1_第2页
2/3
《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文字素材1_第3页
3/3
第一单元 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从分子构造到分子构型和分子构象分子构造〔constitution〕是指分子中原子相互联结的方式和次序,过去长期以来称为分子结构〔structure〕,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建议,改为“构造〞。“结构〞一词应用在广泛的范围,例如物质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等等。分子结构也具有广泛的含意,除包括分子构造外,还包括分子构型〔configuration〕和分子构象〔conformation〕等。从分子构造到分子构型和分子构象是化学家们一个接一个对化学物质性质的讨论逐渐认识到的,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开展。分子构造的讨论是从同分异构体的出现开始的。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由于分析化学迅速开展,新的化合物不断被发现。19 世纪 20 年代里,化学家们开始发现到一些物质的化学组成相同,但是性质各异。这在当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时化学家们认为物质的性质只决定于它的组成,每一个物质有一固定的组成,这是 18 世纪末确立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这个定律的逆定律也被确认,即具有相同组成的物质必定是同一种物质。现在竞然出现组成相同而性质各异的物质了。这些物质首先发现是在 1823 年。这一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 , Justus von l803~1873〕制得雷酸银,分析了它的组成,氧化银占 77.53%,氰占 22.47%,确定了它的化学式,现在知道是 AgOCN。这个分析结果得到的化学组成正和一年前他的同国化学家武勒〔wohler, Friedrich 1800~1882)制得的氰酸银 AgOCN 完全相同,武勒分析氰酸银的结果是氧化银占 77.23%,氰占 22.77%。二者组成成分几乎一致,但是性质完全不同,雷酸银是一种猛烈的炸药,而氰酸银不是。他们二人在共同讨论分析所遇到的难题时,却发现到一个更难解释的情况,即氰酸不仅和雷酸组成相同,而且也和氰尿酸〔又称三聚氰酸 H3O3C3N3)一致. 1828 年,武勒利用氯化铵和氰酸银反响,期待得到氰酸铵 NH4OCN,结果却生成尿素CO(NH2)2。这不仅摧毁了当时有机化合物生成的“生命力〞论,铲除了当时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又为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提供了又一确实可靠的实例。关于尿素的组成,英国化学家普劳特〔Prout,william 1785-1850〕曾经分析过,得出的结果如下:元素百分数原子数氮46.6502碳19.9751氢6.6704氧26.650199.875武勒分析了氰酸铵的组成,得出的结果是:元素百分数原子数氮46.782碳20.191氢6.594氧26.24199.80这二者分析结果的相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文字素材1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