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修订〕第一局部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表达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开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开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开展奠定根底。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7~9 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展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人文性。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开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根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综合性。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容结构的根底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加过程,实行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二、根本理念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开展。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开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3.关注事物联系,表达综合价值。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容的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4.坚持唯物史观,提醒开展规律。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对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日的社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