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传染病的预防》教案 第 1 课时一、教学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认识病毒及病毒性传染病。二、教学重难点1、列举传染病的病原体。2、认识病毒。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知道在人类的疾病中,哪些有传染性?哪些没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病分别是由什么引起的? 流行疾病病因发病季节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尽量举出所知道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一)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以用乙型肝炎的例子解释流行性的含义,并以此引入下一个题目。 (二)认识病毒 如 20*5 年 6 月(20*5 年 6 月 1 日零时至 6 月 30 日 24 时),27 种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总数为 387895 例,报告死亡总数为 744 人。本月除脊髓灰质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报告外,其余 23 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本月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 5 位的病种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麻疹、淋病。 以上资料中病原体各是什么?哪些是病毒? 以各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认识病毒,引出病毒的生活。 学生讨论还有哪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及其危害。(三)板书设计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引发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四、教学反思爱因斯坦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生物学课程中也不例外,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积极地去探究新知,也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把学习转变为一种精神动力,心甘情愿地为学习而付出。下面我就这一课如何创设情景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我的观点:新课导入,到处兴趣。从学生自己所得过的病和知道的病引入新课,学生既熟悉又想知道这些病中哪些是传染病?他们的病因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等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