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吞并我装备制造业的八大案例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讨论中心主任 高梁 讨论员2024 年 12 月 19 日一、大连电机大连电机厂原大连电机厂(简称大电机)成立于 1946 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也是中小型沟通电机的大型骨干企业。合资前,产量达 100 万千瓦,等于当时天津第一、第二两个电机厂产量的总和。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生产制造的 Y 系列、Y2 系列以及派生的 YD系列等普通电机,在中国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有良好的信誉,深受用户的喜爱。在合资前,一直是全国中小型电机协会理事长单位,肩负着引领国内中小电机行业进展的重任。 1990 年代,由于行业不景气,三角债增加,大电机陷入经营困境。当时正值矽钢片等原材料涨价,而电机产品处于下游,价格提不起来,产品销售下滑,应收款积累,占压了 1 亿多元的流动资金。1993 年起开始亏损,资产负债率达到 86%,被迫举债维持经营。如何挽救这个金牌国企,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 此时招商引资盛行,吸引外资参加挽救国企,更成为各地政绩考核的资本,甚至下达招商引资任务,限时完成。当时,市政府下达了消除亏损企业的年度指标,大电机被列为重点对象。1996 年,大电机找到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希望通过合资寻求出路。 1997 年 4 月,大电机和新加坡威斯特签了合资协议,成立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 1 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股份 50%。大电机以土地、厂房、设备等入股,新方以 5000 万元资金分期注入。大电机有 6000 多职工,合资协议规定仅吸收 3000 人,其余职工提前退休下岗或买断工龄。未收入合资企业的资产、未清偿的 6000 万银行债务留在了大电机。外方拿走了优质资产,给大电机留下一个空壳、下岗分流员工和银行还款压力。虽然双方股比对等,但中方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大事小事几乎都由新方说了算。实际上,合资的外方原是大电机的客户,是一个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企业管理经验的“四无”电机经销商。合资后发现,外方没有管理能力,没有技改投入,也没有开发新产品。合资企业放弃了国内市场,外方在境外又设立一个公司,向国内合资企业高价倒卖原材料,并又低价收购合资公司的产品出口。合资企业一年报亏 2000-3000 万元。据大连市机械工业统计资料,1997 年威斯特的工业增加值 4776 万元、产品销售收入 18510 万元,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