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新进展 3 篇 第一篇 1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必定性和必要性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讨论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2]。从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和讨论内容看,传统中医药学对中药临床药学早有认识,并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传统中医药重视“病”、“证”、“药”三者的结合,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的紧密结合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古代,中医中药不分家,“上山采药,下山行医”。古往今来,有不少医家善药,也有不少药家善医,如孙思邈、李时珍等先贤即为典范[3]。随着社会的进展和行业分工的细化,医药逐渐分离,中医师只管辨证开方,中药师只管调配发药,两者各行其是,医不识药,药不懂医,中医和中药脱离的状况愈加严重。然而,中医药之所以历时数千载而不衰,正是由于中医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中药的紧密结合对认识中药、合理应用中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正是顺应医药学学科进展轨迹将中医学和中药学再次结合的必定。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广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在全民医疗保障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5]。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马兜铃酸肾病事件、鱼腥草注射液紧急停用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一系列中药药害事件使中药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而究其根源,并不是中药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中药使用的合理性出现了问题。如马兜铃酸肾病事件,就是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当作木通科的木通,将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当作防己科的粉防己来使用,结果出现了由马兜铃酸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6]。再如鱼腥草注射液紧急停用事件,多是因为鱼腥草注射液的用法用量控制不当,忽视患者药物过敏史、药物配伍不合理等不合理用药因素导致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7]。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09年和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占总报告数的13.3%和13.8%,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在2011年的年度报告中,更是重点提示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问题。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药品安全风险中,中药占较大比重,如何合理使用中药,避开中药药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