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企业都是由小到大进展起来的,但令人惊讶的却是某些企业的赶超式成长。如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弱小企业常常赶超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且赶超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过去要靠几十年才能积累的财宝和建立起的竞争优势,现在多则十几年﹑短则几年就可实现。 以海尔为例,它成立后的年均进展速度高达 82.8%,远远超过一般的家电企业。而在 1984 年该集团总裁瑞敏调到电冰箱总厂时,面对的却是负债 147 万元人民币的烂摊子。他从筹资引进德国电冰箱生产线开始,经过 14 年的努力,就使海尔成为中国大陆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 110 多亿人民币。(1) 还有众多的日本公司,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计算机后起之秀,我们身边的康师傅和格兰仕等,它们中有的几乎是白手起家,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进展成本行业数一数二的大公司。 使这些企业成功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受到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极力支持,如早期的日本汽车业; (2) 有的赶上了战争,如美国和德国的军火工业。 除去这些特别因素,毫无疑问,从宏观角度看只能是时代造就了像海尔和微软这样成功的企业。近几十年来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不断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展为它们提供了历史性的进展机遇。但从微观看,为什么只有它们抓住了这些机遇并实现了如此之快的进展?在成长的过程中,像微软这样的小字辈儿又如何成功地抵御来自 IBM 这样的巨型企业的反击而长时间维持成长的过程呢? 对于海尔的成长奇迹,的《工商时报》曾作如下评论:“独特的管理文化是海尔集团迅速进展的原动力。瑞敏作为集团的领航人,不断提出创新而又独特的管理思想。先是实施名牌战略,使海尔在国市场站稳脚跟,后又提出先难后易的国际销售策略,成功地将海尔产品推向海外,创立自己的世界品牌。瑞敏利用海尔的无形资产,低成本兼并 18 家企业,成功地完成多元化经营。利用海尔的成功管理,挽救多家亏损企业。海尔目前正计划在海外上市集资,争取下个世纪进入世界 500 强。” (3) 可以说海尔成功于一系列战略运作,它们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进展进程。因此从战略角度讨论这类赶超式的成长现象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 讨论动机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深刻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脱离行政管理体制而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活跃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这既使企业获得了在市场上一显身手的机会,也使企业真正面临了市场的不确定风险和激烈竞争,生存和进展已成了企业的首要问题。常见的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