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评级业进展初探论文 1998 年 9 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我国首家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中国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成立。同时,央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在今后的金融监管工作中,将逐步利用证券评级。该公司的成立和央行有关负责人的发言无疑是给中国的信用评级业特别是债券评级工作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对于不景气的中国债券评级行业的进展将起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的必要性 1 市场经济进展的需要。债券评级源于本世纪初的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进展,在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在保持金融制度的稳定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美国,债券评级是由民间自发而形成的,但它最终成为一项制度却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30 年代的大危机证明了评级活动基本上反映了债券的偿还能力,这一事实增加了投资者对债券评级的信赖。(2)危机过后,美国当局公布了证券法,对有价证券的发行和销售实行了法律限制,禁止证券承购业者对有价证券进行评价,从此证券评估就转而由作为第三者的评级机构承担。(3)政府部门对评级结果的广泛利用。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有价证券发行计划书中记载的评级情况必须是 SEC 确认的评级机构所作的评级。 因此,从整个历史的进展来看,债券评级是市场经济的必定产物,市场经济中存在大量的信用形式,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偿还性,它的运动过程是借债和还债的统一。假如受信人的偿还能力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信用关系,假如整个社会的信用恶化,就会阻碍市场经济的进展。正因为如此,债券评级对债券偿还履约可能性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可以推动信用关系的良好进展。 2 进展债券市场的需要。中国的债券市场起步比股票市场要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债券市场的进展严重滞后。1997 年沪深两市总市值达 17529 亿元,占我国 GDP 的 20%① 左右。而 1996 年,企业债券的累积额仅为 2063 亿元,只占同期 GDP 的 3%.由于政策上的原因,我国目前是“重股市,轻债市”,而在西方国家恰恰相反,它们的证券市场结构逐渐向债券市场倾斜。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债券市场亟待进展,而其前提就是需要一些权威的评级机构对企业债券作出评级,以推动债券市场健康进展。对于投资者来讲,债券评级可帮助他们选择投资对象,以降低信息成本;对于企业来讲,债券评级可提高其知名度,同时根据“风险和酬劳成正比”...